2006年8月2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豪华培训中心凸现权力监督漏洞
北平客

  近些年来,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“培训中心”,这本来是着眼于提高干部职工素质、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好事。但记者调查后却发现,其中的一些培训中心成了集餐饮、住宿、娱乐、休闲、培训等为一体的豪华宾馆,越来越偏离了“培训”的本意;而且,一部分“培训中心”滋生出大量腐败,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场所(据《瞭望新闻周刊》)。
  部分党政机关的培训中心发生变质,缘于权力的需求和有效监督的缺失。权力膨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,会使很多东西走形,培训中心也不例外。培训中心从培训场所转为休闲娱乐场所,让人看到了权力自我约束的绝对乏力和毫无效果。所以,培训中心豪华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公权力私用。而且,这种行为在“为单位全体职工谋福利”的掩盖下进行,在技术层面上首先收买了本单位的员工,具有一定的隐蔽性。
  但是,培训中心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普遍出现,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——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度低,“机关办社会”的思维模式仍有相当的地位。从合乎逻辑的角度看,应是先有培训中心再有豪华化。也就是说,建设培训中心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是首位的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我国的服务产业不发达,企业和机关兴建幼儿园、食堂、澡堂等用以弥补社会资源不足,似乎可以理解。但在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发展的今天,仍然存有“机关办社会”的思想,不能不说是管理部门的不思进取。“机关办社会”,不仅侵占了服务产业快速增长的空间,而且埋下了腐败的种子,因为权力会以其支配公共资源的能力为自己添砖加瓦。
  因此,培训中心豪华化的存在和发展,不仅需要对权力运行提高监督水平,更需要在根底上讨论这些培训中心是否有保存的必要。显然,政治学的常识和部分发达国家的权力机构运作的经验告诉我们,没有必要建设并保存培训中心——权力机构的社会化需求可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换加以满足,而不是通过权力机构以其支配能力耗费国家资财来实现。